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新知>正文

马飞教授、王佳妮教授:深化分级诊疗体系建设,便捷引领乳腺癌诊疗理念革新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5/4/10 11:33:42  浏览量:1009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与国家肿瘤质控中心乳腺癌专家委员会的联合指导下,我国乳腺癌专家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共同制定并正式发布了《中国乳腺癌单病种分级诊疗专家共识(2025版)》(以下简称《共识》)。基于乳腺癌严峻的疾病负担、成熟的诊疗体系、迫切的全周期管理需求,其已然成为中国分级诊疗体系建设的先行者,有力推动了我国分级诊疗水平提升,为实现同质化诊疗开拓道路。《肿瘤瞭望》特邀《共识》执笔者——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马飞教授和王佳妮教授从临床实践角度深度解析《共识》要点,明确分级诊疗建设中三级协作网络功能定位,解读基层首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双向转诊的核心职责,阐释规范化实施分级诊疗的服务流程及分级诊疗评估指标,展望便捷诊疗模式为分级诊疗、同质化诊疗带来的助力与前景,为深化中国分级诊疗体系建设谱绘蓝图。

编者按: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与国家肿瘤质控中心乳腺癌专家委员会的联合指导下,我国乳腺癌专家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共同制定并正式发布了《中国乳腺癌单病种分级诊疗专家共识(2025版)》(以下简称《共识》)。基于乳腺癌严峻的疾病负担、成熟的诊疗体系、迫切的全周期管理需求,其已然成为中国分级诊疗体系建设的先行者,有力推动了我国分级诊疗水平提升,为实现同质化诊疗开拓道路。《肿瘤瞭望》特邀《共识》执笔者——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马飞教授和王佳妮教授从临床实践角度深度解析《共识》要点,明确分级诊疗建设中三级协作网络功能定位,解读基层首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双向转诊的核心职责,阐释规范化实施分级诊疗的服务流程及分级诊疗评估指标,展望便捷诊疗模式为分级诊疗、同质化诊疗带来的助力与前景,为深化中国分级诊疗体系建设谱绘蓝图。
 
急慢分治、上下联动、明确定位,共筑乳腺癌分级诊疗体系

肿瘤瞭望:《共识》强调“防-筛-诊-治-康”全病程管理,各层级医疗机构如何分工协作?

马飞教授:我国医疗机构的数量颇为可观,以公立医院或带有公益性质的医疗机构为主。在全民向肿瘤宣战的这场战役中,公立医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主导角色。若对公立医院进行简单划分,可分为上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两类。
 
在乳腺癌治疗的过程中,上级医院主要承担着规范化诊断与治疗的任务,还肩负着制定政策规范、临床研究、科普宣传等责任。对于基层医疗机构,如基层综合性医院、妇幼保健院、乡镇卫生院等,我们都希望其能在肿瘤防控的前后两端发挥作用。前端方面:要做好大众科普和早筛早诊,通过科普推广健康生活方式降低癌症发病率,实施全民普查和有针对性的机会性筛查策略,以便更早地发现癌症患者。在后端方面:患者确诊癌症后需经历漫长的辅助治疗、维持治疗和康复治疗等。我们希望基层医疗机构能承担起这一责任,通过合理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能够为患者提供便利,使患者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优质的医疗服务。因此,我们需要上、下级医院密切协作。
 
在2016年原卫计委发布的《乳腺癌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中,就明确提出了急慢分治、上下转诊的策略。肿瘤上下转诊与其他疾病的分级诊疗有所不同,像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首诊通常在基层。而由于基层学科不齐全、专业技术水平有限,若肿瘤患者在基层进行首诊和首治,诊疗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强调,一旦怀疑恶性肿瘤,就应转诊至上级医院。在肿瘤康复过程中,若怀疑疾病复发转移或出现严重并发症,也应转诊至上级医院。然而,若患者已完成治疗,其随诊随访、维持治疗和康复可以转诊至基层医院进行。
 
肿瘤患者诊断后可能需要终身接受治疗,该过程需要急慢分治。在急性期,我们更多考虑的是规范化的多学科诊疗,这通常需要在上级医院进行。但在慢病期,我们更多关注的是患者的生活质量、康复和随诊随访,这些服务也希望能在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因此,包括乳腺癌在内的肿瘤分级诊疗,未来需要各级医疗机构根据自身能力和职能,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共同推动分级诊疗在中国的实施。
 
革新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模式,便捷诊疗模式高效赋能分级诊疗落地

肿瘤瞭望:作为执笔制定《共识》的专家,您对以患者为中心的乳腺癌分级诊疗规范化体系建设有怎样的理解?

王佳妮教授:构建分级诊疗规范化体系,首先要准确领会国家推行分级诊疗的战略目标,明确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基层医疗机构应做好首诊筛查和急慢病分治管理,上级医院应专注于疑难病例攻关,同时建立规范的双向转诊机制。
 
在具体实施层面,需通过标准化诊疗路径提升诊疗效率,引入抗肿瘤药物监测平台等数字化工具实现精准决策,建立从筛查到康复的全周期管理,推动个案管理闭环发展,并通过日间诊疗中心、创新剂型给药等便捷诊疗模式助力同质化诊疗水平提升。最终目标是通过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康复各环节的紧密衔接,构建科学合理的分级诊疗体系。
 
肿瘤瞭望:《共识》指出,便捷诊疗是以患者为中心的创新诊疗模式的重要组成,可以提升同质化分级诊疗水平。请您谈谈便捷诊疗模式对推进分级诊疗的意义?

马飞教授:近年来,我们在肿瘤诊疗领域的技术与方法上取得了显著飞跃,众多创新药物、新剂型在兼顾了疗效与安全性的同时,也使得患者的治疗过程更加便利。如今,肿瘤治疗的给药方式正逐渐从静脉注射向皮下注射、口服给药等方式转变,为患者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治疗选择。同时,我们的治疗模式在发生变化,如日间诊疗模式既能有效利用优质的医疗资源,又能专注于处理疑难、复杂、高危病例,让患者切实感受到方便,既降低了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又提升了患者治疗满意和生活便捷程度。
 
便捷诊疗策略既是肿瘤诊疗进步带来的必然需求,也是我们对肿瘤诊疗提出的更高要求。我们希望患者不仅能治愈肿瘤,而且治疗过程对他们的生活影响最小,对社会资源的占用也最小,最终实现患者活得更长、活得更好的目标。所以,未来便捷诊疗应成为我们诊疗理念和模式转变的契机或支撑点。我们要从过去以疾病为中心的诊疗模式,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模式,时刻关注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状况。
 
王佳妮教授:便捷诊疗是指具有资质的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在多种场景里,出于方便患者的目的,优化就医程序、缩短就医流程、快速提供医疗和护理服务的各种诊疗活动,是以患者为中心的肿瘤创新诊疗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发展,便捷诊疗模式更加凸显“以患者为中心”的核心理念,例如日间治疗和创新皮下剂型等,这些模式都有助于推动分级诊疗的建设和发展。
 
便捷诊疗包括日间诊疗中心(包括日间门诊、日间手术、日间病房等)、输注中心(院内和院外)、新型给药方式等多种形式。
 
日间诊疗具有短平快的特点,可以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同时缩短患者在院时间,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医院的效能和管理效率。
 
输注中心借助双通道政策,可以进一步拓展患者院外用药场景,避免患者等待,缩短治疗时间,同时降低来往交通成本,促进医疗资源整体下沉。
 
新型制剂的发展为便捷诊疗的开展提供了先决条件。相较于传统静脉输注模式,皮下制剂具有更便捷、输注时间更短、并发症更少的优势,可以降低患者对医疗资源的依赖,极大提高肿瘤患者治疗的疗效和满意度。同时,如赫双妥皮下注射制剂采用固定剂量方式,对降低院感风险、提升用药安全水平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此类操作场景降低了靶向药物使用门槛,有助于分级诊疗资源的进一步合理化应用,提升乳腺癌同质化诊疗水平。
 
总结
 
《中国乳腺癌单病种分级诊疗专家共识(2025)》发布
 
《中国乳腺癌单病种分级诊疗专家共识(2025版)》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分级诊疗模式迈入精细化、系统化新阶段。通过构建"防筛诊治康"全病程管理体系,明确示范中心、规范中心、防治中心的职能边界,上下联动双向转诊的分级诊疗正从制度设计走向临床实践。以日间诊疗、创新皮下剂型为代表的便捷诊疗模式创新,不仅缩短了患者诊疗时间、降低了医疗成本、改善了患者治疗体验,更通过技术赋能让优质医疗资源突破空间限制,推动同质化分级诊疗水平的提升。在《中国乳腺癌单病种分级诊疗专家共识(2025版)》的指导下,中国肿瘤分级诊疗必将顺利落实,为患者带来切实的医疗便利以及生活质量与生存时间的整体改善。
 
马飞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治疗中心主任
国家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专委会秘书长
国家肿瘤质控中心乳腺癌专委会副主委
国家癌症中心乳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规范委员会秘书长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入库专家
中国药师协会肿瘤专科药师分会副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肿瘤心脏病分会副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专委会副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委会秘书长
全国女性卵巢保护与抗衰促进工程专委会副主委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肿瘤分会总干事长
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副理事长
北京市肿瘤治疗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肿瘤化疗质控专委会主委
Cancer Innovation主编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及“首都十大杰出青年医生”“中国肿瘤青年科学家奖”等荣誉称号
 
王佳妮教授
博士、副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
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
公派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医学中心癌症研究所访问学习
现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工作
从事乳腺癌临床诊疗和个体化治疗研究
近5年发表SCI及核心期刊科研论文20篇,第一作者发表肿瘤学领域知名国际会议论文摘要6篇,参编专著4部,执笔专家共识4部。作为Sub-I,承担10余项国际/国内多中心肿瘤相关新药临床试验。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自然青年基金及北自然面上基金等课题共10项。获选北京市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翻译小组成员
中国女医师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乳腺癌专委会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乳腺癌专委会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肿瘤化学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北京市肿瘤治疗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专委会秘书长
北京健康促进会乳腺癌防治专家委员会常委
北京肿瘤学会肿瘤心脏病学专委会委员
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Lancet》全球乳腺癌委员会讨论组成员
《Cancer Innovation》第一届青年编委
《中国老年学杂志》第六届青年编委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乳腺癌

分享到: 更多